• 新闻热线:0572-8889090
  • 广电客服:0572-8662222
您现在的位置: 德清新闻网 >> 新闻中心 >> 民生
文字:   打印

潘佳鑫:返乡创办“大美陶艺” 山水相伴 追逐梦想
时间: 2024-04-29 来源: 作者: 记者 陈明月

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: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微博、微信、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德清新闻网”,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。如有违反上述规定,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

  沿着省道驶入莫干山镇北湖村,远远就能看到一栋简洁大气的房子矗立在于烂线旁,房子侧面“大美陶艺”四个字清晰可辨。往上走,院子里有山石、香樟、鲜花,整体显得格外幽静,潘佳鑫就在这里追逐自己的陶艺梦想。

  潘佳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,是莫干山大美陶艺工作室的主理人。2018年回到家乡后,她就和这里的山水草木一起,潜心制陶,把“美”传递给更多人。

  返乡创业

  在莫干山探索“大美”之意

  走进潘佳鑫的工作室,屋里正中间的题字十分显眼,上面写着“大美不言”。“庄子曾说: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。同样,器物不会说话,但我们能够通过器物得到美感。”潘佳鑫介绍道。

  潘佳鑫的陶艺作品摆满了工作室,细细欣赏,有藏着二十四节气的碗碟、有刻画了莫干山深秋的杯子、有山脉形状的盘……每一件作品都暗含细节。潘佳鑫说,陶艺是土与水、火的艺术,是最贴合自然的艺术,而莫干山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,当地的四季、一草一木,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达方式。

  2012年,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后,潘佳鑫走过大江南北很多地方,最后却打算回到家乡扎根。返乡的理由很简单,“有一天我从办公楼下班,竟然不知道外面已经下过一场雨,那一刻我感觉很失落。”潘佳鑫说,做艺术不能被局限于一隅,要多观察,多和自己对话。

  这一次与自己对话的结果就是,潘佳鑫回到了家乡莫干山,扎根故乡的泥土,在家乡的四季里探索“大美”之意。

  一件陶器的形成,从拉坯、修坯、打磨、上釉、烧制、开窑,最少经历半个月的时间。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,匠人们需要等,等土干,等火旺,等陶凉。“这种等待的过程很符合山里的生活节奏。”潘佳鑫说,几千年前,古人就已经教给我们如何慢慢过日子、如何不与时间较劲。现在,她不仅想传达陶器之美、家乡之美,还想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传递给更多人。

  器为民用

  让艺术更贴近生活

  也许莫邪干将铸剑的地方,是天生适合匠人创作的风水宝地。大美陶艺在莫干山扎下根后,潘佳鑫就一边构思创新,一边研究本土文化。

  在大美陶艺的展示空间可以看到,日常器具特别是食器,占了很大一部分空间。“器物要为民所用,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通过这些日常的器物来传承和发扬。”潘佳鑫说道。

  普通日常与艺术到底相隔有多远?可能,只是一件器物的距离。去年7月,潘佳鑫和朋友一起在莫干山举办了首场艺术展——“花好月圆陶瓷中国画作品展”,展出的作品灵感大多来自乡野之间,她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艺术与乡村文化的结合。平时,潘佳鑫除了做私人订单外,还会和许多国外设计师合作,将莫干山、德清的文化传播得更远。

  其实,毕业之后,潘佳鑫的多数大学同学为了就业放弃所学专业,改行从事其他职业,潘佳鑫却始终是一副平和从容的样子。她表示,一人之力虽绵薄,星星之火可燎原,随着越来越多的山中青年返乡创业,莫干山的美还会有更多面。

  最后,潘佳鑫表示,她返乡从事陶艺,还有另外一个原因。“现在大多数日常用品都产自工业化的流水线,我想做的则是带着美好意愿的器物。”潘佳鑫说,德清是“瓷之源”,以前,德清窑作为“器为民用”的“民窑”,所出的大多是生活日常用器。这些器物平价,却实实在在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品质。而她想做的,就是在家乡把这种传统延续下去。